登革熱診療指南(2014年版)

            作者: 來源: 發(fā)布時間:2017年03月13日 點擊數:715 字號:【

            登革熱診療指南(2014年版)

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,主要通過埃及伊蚊或白紋伊蚊叮咬傳播。登革熱廣泛流行于全球熱帶及亞熱帶地區(qū)。為指導臨床醫(yī)生診斷治療登革熱,參考世界衛(wèi)生組織2009年《登革熱診斷、治療、預防與控制指南》,結合我國登革熱疫情及臨床特點,特制定本指南。

            一、病原學

            登革病毒屬黃病毒科黃病毒屬。登革病毒顆粒呈球形,直徑45~55nm。登革病毒共有4個血清型(DENV-1、DENV-2 DENV-3和DENV-4),4種血清型均可感染人。

            登革病毒對熱敏感,56℃ 30分鐘可滅活,但在4℃條件下其感染性可保持數周之久。超聲波、紫外線、0.05%甲醛溶液、乳酸、高錳酸鉀、龍膽紫等均可滅活病毒。病毒在pH 7~9時最為穩(wěn)定,在-70℃或冷凍干燥狀態(tài)下可長期存活。

            二、流行病學

            (一)傳染源。登革熱患者、隱性感染者和登革病毒感染的非人靈長類動物以及帶毒的媒介伊蚊。

            (二)傳播途徑 。主要通過伊蚊叮咬傳播。傳播媒介主要為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。

            (三)易感人群 。人群普遍易感,但感染后僅有部分人發(fā)病。登革病毒感染后,人體可對同型病毒產生持久免疫力,但對異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護,若再次感染異型或多個不同血清型病毒,機體可能發(fā)生免疫反應,從而導致嚴重的臨床表現(xiàn)。

            (四)流行特征。登革熱流行于全球熱帶及亞熱帶地區(qū),尤其是在東南亞、太平洋島嶼和加勒比海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(qū)。我國各省均有輸入病例報告,廣東、云南、福建、浙江、海南等南方省份可引發(fā)本地登革熱流行,主要發(fā)生在夏秋季,居家待業(yè)和離退休人員較多。

            三、臨床表現(xiàn)

            登革熱的潛伏期一般為3~15天,多數5~8天。

            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現(xiàn)為無癥狀隱性感染、非重癥感染及重癥感染等。登革熱是一種全身性疾病,臨床表現(xiàn)復雜多樣。典型的登革熱病程分為三期,即急性發(fā)熱期、極期和恢復期。根據病情嚴重程度,可將登革熱感染分為普通登革熱和重癥登革熱兩種臨床類型。

            (一)急性發(fā)熱期。患者通常急性起病,首發(fā)癥狀為發(fā)熱,可伴畏寒,24h內體溫可達40℃。部分病例發(fā)熱3-5天后體溫降至正常,1-3日后再度上升,稱為雙峰熱型。發(fā)熱時可伴頭痛,全身肌肉、骨骼和關節(jié)疼痛,明顯乏力,并可出現(xiàn)惡心,嘔吐,腹痛,腹瀉等胃腸道癥狀。

            急性發(fā)熱期一般持續(xù)2~7天。于病程第3~6天在顏面四肢出現(xiàn)充血性皮疹或點狀出血疹。典型皮疹為見于四肢的針尖樣出血點及“皮島”樣表現(xiàn)等??沙霈F(xiàn)不同程度的出血現(xiàn)象,如皮下出血、注射部位瘀點瘀斑、牙齦出血、鼻衄及束臂試驗陽性等。

            (二)極期。部分患者高熱持續(xù)不緩解,或退熱后病情加重,可因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導致明顯的血漿滲漏,嚴重者可發(fā)生休克及其他重要臟器損傷等。

            極期通常出現(xiàn)在疾病的第3~8天。出現(xiàn)腹部劇痛、持續(xù)嘔吐等重癥預警指征往往提示極期的開始。

            在血漿滲漏發(fā)生前,患者常常表現(xiàn)為進行性白細胞減少以及血小板計數迅速降低。不同患者血漿滲漏的程度差別很大,如球結膜水腫、心包積液、胸腔積液和腹水等。紅細胞比容(HCT)升高的幅度常常反映血漿滲漏的嚴重程度。

            如果血漿滲漏造成血漿容量嚴重缺乏,患者可發(fā)生休克。長時間休克患者可發(fā)生代謝性酸中毒、多器官功能障礙和彌散性血管內凝血。

            少數患者沒有明顯的血漿滲漏表現(xiàn),但仍可出現(xiàn)嚴重出血如皮下血腫、消化道大出血、陰道大出血、顱內出血、咯血、肉眼血尿等;患者還可出現(xiàn)腦炎或腦病表現(xiàn)(如劇烈頭痛、嗜睡、煩躁、譫妄、抽搐、昏迷、頸強直等),ARDS、急性心肌炎,急性肝衰竭,急性腎功能衰竭等。

            (三)恢復期。極期后的2~3天,患者病情好轉,胃腸道癥狀減輕,進入恢復期。部分患者可見針尖樣出血點,下肢多見,可有皮膚瘙癢。白細胞計數開始上升,血小板計數逐漸恢復。

            多數患者表現(xiàn)為普通登革熱,少數患者發(fā)展為重癥登革熱,個別患者僅有發(fā)熱期和恢復期。

            四、 重癥登革熱的預警指征

            (一)高危人群。

            1.二次感染患者;

            2.伴有糖尿病、高血壓、冠心病、肝硬化、消化性潰瘍、哮喘、慢阻肺、慢性腎功能不全等基礎疾病者;

            3.老人或嬰幼兒;

            4.肥胖或嚴重營養(yǎng)不良者;

            5.孕婦。

            (二)臨床指征。

            1.退熱后病情惡化;

            2.腹部劇痛;

            3.持續(xù)嘔吐;

            4.血漿滲漏表現(xiàn);

            5.嗜睡,煩躁;

            6.明顯出血傾向;

            7.肝腫大> 2 cm;

            8.少尿。

            (三)實驗室指征。

            1.血小板快速下降;

            2.HCT 升高。

            五、并發(fā)癥

            可出現(xiàn)中毒性肝炎、心肌炎、輸液過量、電解質及酸堿失衡、二重感染、急性血管內溶血等。

            六、實驗室檢查

            1.血常規(guī):白細胞總數減少,多數病例早期開始下降,第4~5天降至最低點,白細胞分類計數以中性粒細胞下降為主。多數病例有血小板減少,最低可降至10 x 109/L以下。

            2.尿常規(guī):可見少量蛋白、紅細胞等,可有管型出現(xiàn)。

            3.血生化檢查:超過半數的患者轉氨酶、乳酸脫氫酶升高,部分患者心肌酶、尿素氮和肌酐升高等。丙氨酸氨基轉氨酶(ALT)和天門冬氨酸氨基轉氨酶(AST)呈輕中度升高,少數患者總膽紅素升高,血清白蛋白降低。部分患者可出現(xiàn)低鉀血癥等電解質紊亂;出凝血功能檢查可見纖維蛋白原減少,凝血酶原時間和部份凝血活酶時間延長,重癥病例的凝血因子Ⅱ、Ⅴ、Ⅶ、Ⅸ和Ⅹ減少。

            4.病原學及血清學檢測:可采集急性期及恢復期血液標本送檢。有病原學檢測條件的醫(yī)療機構應盡快檢測,無病原學檢測條件的醫(yī)療機構應留取標本送指定機構檢測。

            急性發(fā)熱期可應用登革熱抗原(NS1)檢測及病毒核酸檢測進行早期診斷,有條件進行病毒分離。

            初次感染患者,發(fā)病后3~5天可檢出IgM抗體,發(fā)病2周后達到高峰,可維持2~3月;發(fā)病1周后可檢出IgG抗體,IgG抗體可維持數年甚至終生;發(fā)病1周內,在患者血清中檢出高水平特異性IgG抗體提示二次感染,也可結合捕獲法檢測的IgM/IgG抗體比值進行綜合判斷。

            七、影像學檢查

            CT或胸片可發(fā)現(xiàn)一側或雙側胸水,部分患者有間質性肺炎表現(xiàn)。B超可見肝脾腫大,重癥患者還可表現(xiàn)膽囊壁一過性增厚,并出現(xiàn)心包、腹腔和盆腔積液表現(xiàn)。CT和核磁共振可發(fā)現(xiàn)腦水腫、顱內出血、皮下組織滲出等。

            八、診斷與鑒別診斷

            (一)登革熱的診斷。

            根據流行病學史、臨床表現(xiàn)及實驗室檢查結果,可做出登革熱的診斷。在流行病學史不詳的情況下,根據臨床表現(xiàn)、輔助檢查和實驗室檢測結果作出診斷。

            1.疑似病例:符合登革熱臨床表現(xiàn),有流行病學史(發(fā)病前15天內到過登革熱流行區(qū),或居住地有登革熱病例發(fā)生),或有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者。

            2.臨床診斷病例:符合登革熱臨床表現(xiàn),有流行病學史,并有白細胞、血小板同時減少,單份血清登革病毒特異性IgM抗體陽性。

            3.確診病例:疑似或臨床診斷病例,急性期血清檢測出NS1抗原或病毒核酸,或分離出登革病毒或恢復期血清特異性IgG抗體陽轉或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。

            (二)重癥登革熱的診斷。

            有下列情況之一者:

            1.嚴重出血包括皮下血腫、嘔血、黑便、陰道流血、肉眼血尿、顱內出血等;

            2.休克;

            3.重要臟器功能障礙或衰竭:肝臟損傷(ALT和/或AST > 1000 IU/L)、ARDS、急性心功能衰竭、急性腎功能衰竭、腦?。X炎、腦膜腦炎)等。

            (三)鑒別診斷。

            登革熱的臨床表現(xiàn)多樣,注意與下列疾病相鑒別。與發(fā)熱伴出血疾病如基孔肯雅熱、腎綜合征出血熱、發(fā)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等鑒別;與發(fā)熱伴皮疹疾病如麻疹、蕁麻疹、猩紅熱、流腦、斑疹傷寒、恙蟲病等鑒別;有腦病表現(xiàn)的病例需與其它中樞神經系統(tǒng)感染相鑒別;白細胞及血小板減低明顯者,需與血液系統(tǒng)疾病鑒別。

            九、治療

            目前尚無特效的抗病毒治療藥物,主要采取支持及對癥治療措施。治療原則是早發(fā)現(xiàn)、早治療、早防蚊隔離。重癥病例的早期識別和及時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關鍵。重癥登革熱診療流程圖見附件。

            (一)一般治療。

            1.臥床休息,清淡飲食;

            2.防蚊隔離至退熱及癥狀緩解;

            3.監(jiān)測神志、生命體征、尿量,血小板,HCT等。

            (二)對癥治療。

            1.退熱:以物理降溫為主;

            2.補液:口服補液為主;

            3.鎮(zhèn)靜止痛:可給與安定、顱痛定等對癥處理。

            (三)重癥登革熱的治療。

            除一般治療中提及的監(jiān)測指標外,重癥登革熱病例還應進行電解質的動態(tài)監(jiān)測。對出現(xiàn)嚴重血漿滲漏、休克、ARDS、嚴重出血或其他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應積極采取相應治療。

            1.補液原則:重癥登革熱補液原則是維持良好的組織器官灌注。可給予平衡鹽等晶體液,滲出嚴重者應及時補充白蛋白等膠體液。根據患者HCT、血小板、電解質情況隨時調整補液的種類和數量,在尿量達約0.5 ml/kg/h的前提下,應盡量減少靜脈補液量。

            2.抗休克治療:出現(xiàn)休克時應盡快進行液體復蘇治療,輸液種類及輸液量見補液原則,同時積極糾正酸堿失衡。液體復蘇治療無法維持血壓時,應使用血管活性藥物;嚴重出血引起的休克,應及時輸注紅細胞或全血等。有條件可進行血流動力學監(jiān)測并指導治療。

            3.出血的治療:

            (1)出血部位明確者,如嚴重鼻衄給予局部止血。胃腸道出血者給予制酸藥。盡量避免插胃管、尿管等侵入性診斷及治療;

            (2)嚴重出血者,根據病情及時輸注紅細胞;

            (3)嚴重出血伴血小板顯著減少應輸注血小板。

            4.其他治療:在循環(huán)支持治療及出血治療的同時,應當重視其他器官功能狀態(tài)的監(jiān)測及治療;預防并及時治療各種并發(fā)癥。

            十、中醫(yī)辨證治療

            (一)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。

            1. 衛(wèi)氣同病證

            臨床表現(xiàn):發(fā)熱惡寒,頭痛,身骨疼痛,顏面潮紅,四肢倦怠,口微渴。舌邊尖紅,苔白或黃而濁,脈浮數或濡數。

            治法:清暑化濕,透表解肌。

            參考方藥:新加香薷飲合柴葛解肌湯加減。葛根、金銀花、連翹、柴胡、黃芩、淡竹葉、香薷、甘草、白扁豆等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           2. 熱郁氣分證

            臨床表現(xiàn):壯熱面赤,皮膚斑疹,煩渴汗多,肌肉酸痛,小便短赤。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

            治法:清熱保津,宣郁透邪。

            參考方藥:白虎湯合梔子豉湯加減。生石膏、知母、梔子、淡豆豉、青蒿、甘草等。

            3. 邪伏膜原證

            臨床表現(xiàn):寒戰(zhàn)壯熱,或但熱不寒,頭痛而重,面目紅赤,肢體沉重酸楚,納呆,胸脘滿悶,呃逆或嘔吐,小便短赤。舌赤,苔白厚膩濁或白如積粉,脈濡數。

            治法:疏利透達,辟穢化濁。

            參考方藥:達原飲加減。檳榔、黃芩、白芍、青蒿、知母、厚樸、草果、半夏、金銀花等。

            4.瘀毒交結證

            臨床表現(xiàn):發(fā)熱或身熱已退,頭暈乏力,納呆欲嘔,腹痛拒按,肌膚瘀斑,便下膿血或并見其他出血證。舌暗紅,苔少,脈細澀。

            治法:涼血止血,解毒化瘀。

            參考藥物:犀角地黃湯加減。水牛角、山梔子、生地黃、赤芍、丹皮、大小薊、紫珠草、側柏炭、地榆、槐花、仙鶴草等。

            5.陽氣暴脫證

            臨床表現(xiàn):身熱驟降,面色蒼白,氣短息微,大汗不止,四肢濕冷,煩躁不安或神昏譫語,肌膚斑疹或見各種出血。舌質淡紅,脈微欲絕。

            治法:益氣固脫。

            參考方藥:生脈散合四逆湯加減。紅參(另煎兌入)、麥冬、五味子、熟附子、干姜、肉桂等。

            6.毒陷心包證

            臨床表現(xiàn):身熱灼手,神昏譫語,頸項強直,肌膚瘀斑,或四肢抽搐。舌絳,苔黃燥,脈細滑數。

            治法:清營養(yǎng)陰,豁痰開竅。

            參考方藥:清宮湯加減。水牛角、羚羊角、元參、麥冬、蓮子心、竹葉、連翹、石菖蒲、郁金等。

            7.余邪未凈證

            臨床表現(xiàn):疲倦乏力,皮膚發(fā)疹,脘痞納呆,小便短少。舌苔未凈,脈細略數。

            治法:益氣養(yǎng)陰,解毒透疹。

            參考方藥:竹葉石膏湯加減。竹葉、石膏、麥冬、人參、佩蘭、蘆根、赤芍、紫草、生地、扁豆、甘草等。

            (二)辨證選擇口服中成藥或靜脈滴注中藥注射液。

            可選擇清熱解毒、涼血化瘀、益氣固脫、醒腦開竅類制劑。

            十一、預后

             登革熱是一種自限性疾病,通常預后良好。影響預后的因素包括患者既往感染登革病毒史、年齡、基礎疾病、并發(fā)癥等。少數重癥登革熱病例可因重要臟器功能衰竭死亡。

            十二、解除防蚊隔離標準

            病程超過5天,并且熱退24小時以上可解除。

            十三、出院標準

            革熱患者熱退24小時以上同時臨床癥狀緩解可予出院。

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影音先锋国产精品,2020最新久久久视精品爱,亚洲 日韩 人人爽,日韩女同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v欧美v日韩v在线观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