鼻飼護理操作常見并發(fā)癥預防及處理
(一)腹瀉
l.發(fā)生原因
(1)大量鼻飼液進入胃腸道時,刺激腸蠕動,使流質(zhì)食物迅速通過腸道,導致腹瀉。
(2)由于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,使腸道菌群失調(diào),并發(fā)腸道霉菌感染而引起腹瀉。 (3)鼻飼液濃度過大、溫度不當以及配制過程中細菌污染等,均可引起病人腹瀉。 (4)某些病人對牛奶、豆?jié){不耐受,使用部分營養(yǎng)液易引起腹瀉。
2.臨床癥狀:
病人出現(xiàn)大便次數(shù)增多、不成形或水樣便,伴有(或無)腹痛,腸鳴音亢進。
3.預防及處理
(1)每次鼻飼液量不超過200ml,減慢管喂的速度,并可給予適量的助消化藥或止瀉藥。
(2)菌群失調(diào)病人,可口服乳酸菌制劑;有腸道真菌感染者,可口服氟康唑0.4g,每日3次,或口服慶大霉素8萬u,每日2次,2~3 d癥狀可被控制。嚴重腹瀉無法控制時可暫停喂食。
(3)鼻飼液濃度可由低到高,盡量使用接近正常體液滲透克分子濃度(300 mmol/L)的溶液,對于較高液滲透克分子濃度的溶液,可采用逐步適應的方法,配合加入抗痙攣和收斂的藥物控制腹瀉。
(4)鼻飼液配制過程中應防止污染,每日配制當日量,放置于4 ℃ 冰箱內(nèi)存放。食物及容器應每日煮沸滅菌后使用。注入溫度以39~41 ℃ 為宜。
(5)認真評估病人的飲食習慣,對牛奶、豆?jié){不耐受者,應慎用含此2種物質(zhì)的鼻飼液。
(6)注意保持肛周皮膚的清潔干燥,腹瀉頻繁者,可用溫水擦拭后涂氧化鋅或鞣酸軟膏,預防皮膚并發(fā)癥的發(fā)生。
(二)誤吸
胃內(nèi)食物經(jīng)賁門、食管、口腔流出,誤吸至氣管,可致吸入性肺炎,甚至窒息,是較嚴重的并發(fā)癥之一。
1.原因
(1)衰弱、年老或昏迷等病人,吞咽功能障礙,賁門括約肌松弛,較易發(fā)生液體返流,誤吸至氣管。
(2)病人胃腸功能減弱,如大面積燒傷后病人反應差,胃排空延遲,易發(fā)生液體返流等并發(fā)癥。
(3)鼻飼的速度注入過快,一次注入量過多,胃內(nèi)容物潴留過多,腹壓增高引起返流。
2.臨床表現(xiàn) 鼻飼過程中,病人出現(xiàn)嗆咳、氣喘、呼吸困難、心動過速,咳出或經(jīng)氣管吸出鼻飼液。吸入性肺炎者,可出現(xiàn)體溫升高,咳嗽,肺部可聞及濕性啰音和水泡音。
3.預防及處理
(1)臥床病人鼻飼時應抬高頭300~450,病情容許時,可采用半臥位。當病人出現(xiàn)嗆咳、呼吸困難時,應立即停止鼻飼,取右側(cè)臥位,吸出氣道內(nèi)吸入物,并抽吸胃內(nèi)容物,防止進一步返流。
(2)選用管徑適宜的胃管,注意鼻飼量及灌注速度,可用逐次遞增鼻飼量的方法或采用輸液泵控制以勻速輸入。
(3)昏迷或危重病人翻身應在管飼前進行,以免胃因機械性刺激而引起返流。呼吸道損傷氣管切開病人每次注人量不能過多,防止嘔吐引起吸人性肺炎。吸痰時,禁止注入。
(4)大面積燒傷等病人在胃功能恢復前,應盡可能選擇鼻空腸途徑喂養(yǎng),可減少胃內(nèi)潴留,并可降低細菌感染發(fā)生率,避免返流現(xiàn)象發(fā)生。
(5)喂養(yǎng)時輔以胃腸動力藥,如多潘立酮(嗎丁啉)、西沙必利等,可解決胃輕癱、返流等問題,一般在喂養(yǎng)前半小時由鼻飼管內(nèi)注入。
(三)惡心、嘔吐
1.原因
常因鼻飼溶液輸注的速度過快與量過大引起。
2.臨床表現(xiàn)
病人可感覺上腹部不適、緊迫欲吐、面色蒼白、流涎、出汗等,吐出胃內(nèi)及腸內(nèi)容物。
3.預防及處理
(1)可減慢輸注速度,液量以遞增的方法輸入,一般每日1 000 ml,逐步過渡到常量2OOO~2500 ml,分4~6次平均輸注,每次持續(xù)30~60 min,最好采用輸液泵24 h均勻輸入法。
(2)溶液溫度保持在40 ℃ 左右可減少對胃腸的刺激。
(3)顱腦損傷病人鼻飼時,注意區(qū)別因顱內(nèi)壓增高而引起的惡心、嘔吐,可及時給予脫水劑,以緩解癥狀。
(四)鼻、咽、食管黏膜損傷
1.原因
(1)操作者對鼻、咽、食管解剖生理特點不了解,操作動作粗暴,造成損傷。
(2)反復插管或病人煩躁不安自行拔出胃管損傷鼻、咽、食管黏膜。
(3)長期留置胃管對黏膜的刺激引起口腔、鼻黏膜糜爛及食管炎。
2.臨床表現(xiàn)
有口腔、鼻黏膜糜爛、出血,咽部及食管灼熱、疼痛,吞咽困難等臨床表現(xiàn)。有感染時,可出現(xiàn)發(fā)熱。
3.預防及處理
(1)插管前向病人進行有效溝通,取得理解和合作。熟練操作過程,選擇適宜的鼻飼管,注意食管的解剖生理特點。插管不暢時,切忌暴力,以免損傷鼻、咽、食管黏膜。
(2)長期鼻飼者,每日進行口腔護理及石蠟油滴鼻1~2次,防止口腔感染及鼻黏膜干燥糜爛。每周更換胃管1次(橡膠管),晚上拔出,翌晨再由另一鼻孔插入。(硅膠管,每月一次;新型材質(zhì),按使用說明書3-6個月更換一次)
(3)鼻腔黏膜損傷引起出血較多時,可用冰生理鹽水和去甲腎上腺素浸濕的紗布條填塞止血;咽部黏膜損傷,可用地塞米松5mg、慶大霉素8~16萬U加入20 ml生理鹽水內(nèi)霧化吸人,以減輕黏膜充血水腫;食管黏膜損傷出血可給予制酸、保護黏膜藥物。
皮內(nèi)注射法操作并發(fā)癥預防及處理
(一)疼痛
1.原因
(1)病人精神緊張、恐懼。
(2)進針與皮紋垂直,皮內(nèi)張力大,阻力大,推注藥物時使皮紋發(fā)生機械斷裂而產(chǎn)生疼痛。
(3)藥物濃度過高,推注速度過快或推藥速度不均勻,使皮膚游離神經(jīng)末梢受到藥物刺激,引起局部痛覺。
(4)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練。
(5)注射時消毒劑隨針頭進入皮內(nèi),消毒劑刺激引起疼痛。
2.臨床表現(xiàn):
注射部位疼痛,推注藥物時加重。有時伴全身疼痛反應,如肌肉收縮、呼吸加快、出汗、血壓下降,嚴重者出現(xiàn)暈針、虛脫。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漸減輕。
3.預防及處理
(1)注重心理護理,向病人說明注射的目的,取得病人配合。
(2)原則上選用無菌生理鹽水作為溶媒。準確配制藥液,避免藥液濃度過高對機體的刺激。
(3)改進皮內(nèi)注射方法:在皮內(nèi)注射部位的上方,囑病人用一手環(huán)形握住另一前臂,離針刺的上方約2cm處用拇指按壓,按皮內(nèi)注射法持針刺入皮內(nèi),待藥液注入,至局部直徑約O.5cm的皮丘形成,拔出針頭后,方將按壓之手松開,能有效減輕皮內(nèi)注射疼痛。
(4)可選用神經(jīng)末梢分布較少的部位進行注射。如選取前臂掌側(cè)中段做皮試,亦能減輕疼痛。
(5)熟練掌握注射技術,準確注入藥量(通常是O.1ml)。
(6)注射待消毒劑干燥后進行。
(7)對劇烈疼痛者,給予止痛劑對癥處理;發(fā)生暈針或虛脫者,按暈針或虛脫處理。
(二)局部組織反應
1.原因
(1)藥物本身對機體的刺激,導致局部組織發(fā)生炎癥反應(如疫苗注射)。 (2)藥液濃度過高、推注藥量過大。
(3)違反無菌操作原則,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、針頭。
(4)皮內(nèi)注射后,病人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。
(5)機體對藥物敏感性高,局部發(fā)生變態(tài)反應。
2.臨床表現(xiàn)
注射部位有紅腫、疼痛、瘙癢、水皰、潰爛、破損及色素沉著等表現(xiàn)。
3.預防及處理
(1)避免使用對組織刺激性較強的藥物。
(2)正確配制藥液,推注藥液劑量準確,避免因劑量過大而增加局部組織反應。 (3)嚴格執(zhí)行無菌操作。
(4)讓病人了解皮內(nèi)注射的目的,不可隨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,如有異?;虿贿m可隨時告知醫(yī)護人員。
(5)詳細詢問藥物過敏史,避免使用可引發(fā)機體過敏的藥物。
(6)對已發(fā)生局部組織反應者,對癥處理,預防感染。局部皮膚瘙癢者,囑病人勿抓、撓,用5%碘伏溶液外涂;局部皮膚有水皰者,先用5%碘伏溶液消毒,再用無菌注射器將水皰內(nèi)液體抽出;注射部位出現(xiàn)潰爛、破損,外科換藥處理。
(三)虛脫
1.原因
(1)因病人對肌內(nèi)注射存在著害怕心理,精神高度緊張,注射時肌肉強烈收縮,使注射時的疼痛加??;由于病人身體虛弱,對于各種外來刺激敏感性增強,當注射刺激性較強的藥物時可出現(xiàn)頭暈、眼花、惡心、出冷汗、摔倒等虛脫現(xiàn)象。 (2)護理人員操作粗暴、注射速度過快、注射部位選擇不當,如注射在硬結(jié)上、瘢痕處等,引起病人劇烈疼痛而發(fā)生虛脫。
2.臨床表現(xiàn)
有頭暈、面色蒼白、心悸、出汗、乏力、眼花、耳鳴、心率加快、脈搏細弱、血壓下降等表現(xiàn),嚴重者意識喪失。多見于體質(zhì)衰弱、饑餓和情緒高度緊張的病人。
3.預防及處理
(1)注射前應向病人做好解釋工作,使病人消除緊張心理,詢問病人飲食情況,避免在饑餓狀態(tài)下進行治療。
(2)選擇合適的注射部位,避免在硬結(jié)、瘢痕等部位注射,并且根據(jù)注射藥物的濃度、劑量,選擇合適的注射器,做到二快一熳。
(3)對以往暈針、情緒緊張的病人,注射時宜采用臥位。
(4)注射過程中隨時觀察病人情況。如有不適,立即停止注射,正確判斷是藥物過敏還是虛脫。如發(fā)生虛脫現(xiàn)象,將病人平臥,保暖,針刺人中、合谷等穴位,必要時靜脈推注5%葡萄糖等措施,癥狀可逐漸緩解。
(四)過敏性休克
1.原因
(1)注射前未詢問病人的藥物過敏史。
(2)病人對注射的藥物發(fā)生速發(fā)型變態(tài)反應(過敏反應)。
2.臨床表現(xiàn)
由于喉頭水腫和肺水腫,可引起胸悶、氣急、呼吸困難。因周圍血管擴張而導致有效循環(huán)血量不足,表現(xiàn)為面色蒼白、出冷汗、口唇發(fā)紺、脈搏細弱、血壓下降、煩躁不安。因腦組織缺氧,可表現(xiàn)為意識喪失、抽搐、大小便失禁等。皮膚過敏癥狀有蕁麻疹、惡心、嘔吐、腹痛及腹瀉等。
3.預防及處理
(1)皮內(nèi)注射前必須仔細詢問病人有無藥物過敏史,如有過敏史者則停止該項試驗。有其他藥物過敏史或變態(tài)反應疾病史者應慎用。
(2)在皮試觀察期間,囑病人不可隨意離開。注意觀察病人有無異常不適反應,正確判斷皮試結(jié)果,結(jié)果為陽性者不可使用(破傷風抗毒素除外,可采用脫敏注射)。
(3)注射盤內(nèi)備有O.1%鹽酸腎上腺素、尼可剎米、洛貝林注射液等急救藥品,另備氧氣、吸痰器等。
(4)一旦發(fā)生過敏性休克,立即組織搶救。
1)立即停藥,協(xié)助病人平臥。
2)立即皮下注射0.1%腎上腺素1ml,小兒劑量酌減。癥狀如不緩解,可每隔半小時皮下或靜脈注射腎上腺素O.5ml,直至脫離危險期。
3)給予氧氣吸入,改善缺氧癥狀。呼吸受抑制時,立即進行人工呼吸,并肌內(nèi)注射尼可剎米、洛貝林等呼吸興奮劑。有條件者可插入氣管導管,喉頭水腫引起窒息時,應盡快施行氣管切開。
4)按醫(yī)囑將地塞米松5~10mg或琥珀酸鈉氫化可的松200~400mg加入5%~10%葡萄糖溶液500ml內(nèi),靜脈滴注;應用抗組胺類藥物,如肌內(nèi)注射鹽酸異丙嗪25~50 mg或苯海拉明40mg。
5)靜脈滴注10%葡萄糖溶液或平衡溶液擴充血容量。如血壓仍不回升,可按醫(yī)囑加入多巴胺或去甲腎上腺素靜脈滴注。如為鏈霉素引起的過敏性休克,可同時應用鈣劑,以10%葡萄糖酸鈣或稀釋1倍的5%氯化鈣溶液靜脈推注,使鏈霉素與鈣離子結(jié)合,從而減輕或消除鏈霉素的毒性癥狀。
6)若心跳驟停,則立即進行復蘇搶救。如施行體外心臟按壓、氣管內(nèi)插管人工呼吸等。
7)密切觀察病情,記錄病人呼吸、脈搏、血壓、神志和尿量等變化;不斷評價治療與護理的效果,為進一步處理提供依據(jù)。
(五)疾病傳播
1.原因
(1)操作過程中未嚴格執(zhí)行無菌技術操作原則,如未執(zhí)行一人一針一管、抽吸藥液過程中被污染、皮膚消毒不嚴格等。
(2)使用疫苗,尤其是活疫苗,未嚴格執(zhí)行有關操作規(guī)程,用剩的活疫苗未及時滅活,用過的注射器、針頭未焚燒,污染環(huán)境,造成人群中疾病傳播。 2.臨床表現(xiàn)
由于疾病的傳播不同,其癥狀有所不同。如細菌污染反應,病人出現(xiàn)畏寒、發(fā)熱等癥狀;如乙型肝炎,病人出現(xiàn)厭油、上腹飽脹不適、精神不振、乏力等癥狀。
3.預防及處理
(1)嚴格執(zhí)行無菌技術操作及消毒隔離原則,一人一針一管。
(2)使用活疫苗時,防止污染環(huán)境。用過的注射器、針頭及用剩的疫苗要及時焚燒。
(3)注射后,需消毒手后方可為下一個病人進行注射。
(4)對已出現(xiàn)疾病傳播者。對癥治療。如有感染者,及時隔離治療。
皮下注射法操作并發(fā)癥預防及處理
(一)出血
1.原因
(1)注射時針頭刺破血管。
(2)病人本身有凝血機制障礙,拔針后局部按壓時間過短,按壓部位欠準確。 2.臨床表現(xiàn)
拔針后少量血液自針眼流出。對于遲發(fā)性出血者可形成皮下血腫,注射部位腫脹、疼痛,局部皮膚淤血。
3.預防及處理
(1)正確選擇注射部位,避免刺傷血管。
(2)注射完畢后,局部按壓。按壓部位要準確,對凝血機制障礙者,適當延長按壓時間。
(3)如針頭刺破血管,立即拔針,按壓注射部位,更換注射部位重新注射。 (4)拔針后針眼少量出血者,予以重新按壓注射部位。形成皮下血腫者,可根據(jù)血腫的大小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。對皮下小血腫早期采用冷敷,48 h后應用熱敷促進淤血的吸收和消散。對皮下較大血腫早期可穿刺抽出血液,再加壓包扎;血液凝固后,可行手術切開取出血凝塊。
(二)皮下硬結(jié)
1.原因
(1)反復注射同一部位、注射藥量過多、藥物濃度過高、注射部位過淺,均可形成硬結(jié)。
(2)進行注射時,微粒隨藥液進入組織,引起巨噬細胞增殖,導致硬結(jié)形成。 (3)注射部位感染后纖維組織增生形成硬結(jié)。
2.臨床表現(xiàn):
局部腫脹、瘙癢,可捫及硬結(jié)。嚴重者可導致皮下纖維組織變性、增生,形成腫塊甚至壞死。
3.預防及處理
(1)正確掌握注射深度,深度為針梗的1/2~2/3。
(2)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注射,避開瘢痕、炎癥、皮膚破損處。
(3)注射藥量不宜過多,推藥速度要緩慢,用力要均勻,以減少對局部的刺激。 (4)注射后及時給予局部熱敷或按摩,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(huán),加速藥物吸收,防止硬結(jié)形成(但胰島素注射后勿熱敷、按摩,以免加速藥物吸收,使胰島素藥效提早產(chǎn)生)。
(5)護理人員應嚴格執(zhí)行無菌技術操作,防止微粒污染。禁用長鑷敲打安瓿。抽吸藥液時不宜將針頭直接插瓶底吸藥。禁用注射器直接在頸口處吸藥。
(6)皮膚嚴格消毒,防止注射部位感染。如皮膚較臟者,先用清水清洗干凈,再消毒。
(7)已形成硬結(jié)者,用以下方法外敷:①用傷濕止痛膏外貼硬結(jié)處(孕婦忌用);②用50%硫酸鎂濕熱敷;③將云南白藥用食醋調(diào)成糊狀涂于局部;④取新鮮馬鈴薯切片浸入山莨菪堿(654-2)注射液后外敷硬結(jié)處。
(三)低血糖反應
1.原因:
皮下注射劑量過大,部位過深,注射后局部熱敷、按摩導致血流加快,使胰島素的吸收加快。
2.臨床表現(xiàn):
突然出現(xiàn)饑餓感、頭暈、心悸、出冷汗、軟弱無力、心率加快,重者虛脫、昏迷甚至死亡。
3.預防及處理
(1)嚴格掌握給藥劑量、時間、方法,對使用胰島素的病人進行有關糖尿病知識、胰島素注射的宣教,直到病人掌握為止。
(2)把握進針深度,避免誤人肌肉組織。如對體質(zhì)消瘦、皮下脂肪少的病人,應捏起注射部位皮膚并減小進針角度注射。
(3)推藥前要回抽,無回血方可注射。
(4)注射后勿劇烈運動、按摩、熱敷、日光浴、洗熱水澡等。
(5)密切觀察病人情況。如發(fā)生低血糖癥狀,立即監(jiān)測血糖,同時口服糖水、饅頭等易吸收的糖類(碳水化合物)。嚴重者可靜脈推注50%葡萄糖40~60m1。
肌內(nèi)注射法操作并發(fā)癥預防及處理
(一)神經(jīng)性損傷
1.原因
主要是藥物直接刺激和局部高濃度藥物毒性引起神經(jīng)粘連和變性壞死。
2.臨床表現(xiàn)
注射當時即出現(xiàn)神經(jīng)支配區(qū)麻木、放射痛、肢體無力和活動范圍減少。約l周后疼痛減輕,但留有固定麻木區(qū)伴肢體功能部分或完全喪失。發(fā)生在下肢者行走無力,易跌跤,局部紅腫、疼痛。發(fā)生在上肢時肘關節(jié)活動受限,手部有運動和感覺障礙。
3.預防及處理
(1)周圍神經(jīng)藥物注射傷是一種醫(yī)源性損傷,應慎重選擇藥物,正確掌握注射技術,防止神經(jīng)性損傷的發(fā)生。
(2)注射藥物應盡量選用刺激性小、等滲、pH值接近中性的藥物。
(3)正確進行注射部位的定位,避開神經(jīng)及血管。為兒童注射時,除要求進針點準確外,還應注意進針的深度和方向。
(4)在注射藥物過程中若發(fā)現(xiàn)神經(jīng)支配區(qū)麻木或放散痛,立即改變進針方向或停止注射。
(5)對中度以下不完全神經(jīng)損傷可行理療、熱敷,促進炎癥消退和藥物吸收,同時使用神經(jīng)營養(yǎng)藥物治療,促進神經(jīng)功能的恢復。對中度以上完全性神經(jīng)損傷,則盡早手術探查,做神經(jīng)松解術。
(二)局部或全身感染
1.原因
注射部位消毒不嚴格,注射用具、藥物被污染等,可導致注射部位或全身發(fā)生感染。
2.臨床表現(xiàn)
在注射后數(shù)小時局部出現(xiàn)紅、腫、熱和疼痛,局部壓痛明顯。若感染擴散,可導致全身菌血癥、膿毒敗血癥,病人出現(xiàn)高熱、畏寒、譫妄等。
3.預防及處理
與皮下注射法相同。出現(xiàn)全身感染者,根據(jù)血培養(yǎng)及藥物敏感試驗選用抗生素。
靜脈注射法操作并發(fā)癥預防及處理
(一)血腫
1.原因
(1)老年、肥胖、燒傷、水腫、消瘦、血管硬化、末梢循環(huán)不良等病人,血管彈性差,回血反應遲緩,護士對針頭是否刺入血管判斷失誤,反復穿刺或待針頭退出血管時局部隆起,形成血腫。
(2)凝血功能差或者未及時按壓即可引起血腫。
(3)固定不當、針頭移位,致使針頭脫出血管外而不及時拔針按壓。
(4)老年、消瘦病人皮下組織疏松,針頭滑出血管后仍可滴入而造成假象。 (5)細小靜脈穿刺,針頭選擇過粗、進針后速度過快、回血后針頭在血管內(nèi)潛行偏離血管方向而穿破血管。
(6)拔針后按壓部位不當或時間、壓力不夠。
2.臨床表現(xiàn)
血管破損,出現(xiàn)皮下腫脹、疼痛。2~3d后皮膚變青紫。1~2周后血腫開始吸收。
3.預防及處理
(1)選用型號合適、無鉤、無彎曲的銳利針頭。
(2)提高穿刺技術,避免盲目進針。
(3)重視拔針后對血管的按壓。拔針后用消毒紗布覆蓋穿刺口,用拇指按壓,按壓部位應自針孔以上1~2cm處,一般按壓時間為3~5 min,對新生兒、血液病、有出血傾向者按壓時間適當延長。
(4)若已有血液淤積皮下,早期予以冷敷,以減少出血。24 h后局部給予50%硫酸鎂濕熱敷,每日2次,每次30min,以加速血腫的吸收。
(5)若血腫過大難以吸收,可常規(guī)消毒后,用注射器抽吸不凝血液或切開取血塊。 (二)靜脈炎
1.原因
長期注入濃度較高、刺激性較強的藥物;在操作過程中無菌操作不嚴格而引起局部靜脈感染。
2.臨床表現(xiàn)
沿靜脈走向出現(xiàn)條索狀紅線,局部組織發(fā)紅、腫脹、灼熱、疼痛,全身有畏寒、發(fā)熱等表現(xiàn)。
3.預防及治療
(1)對血管有刺激性的藥物,應充分稀釋后應用,并防止藥液溢出血管外。 (2)要有計劃地更換注射部位,保護靜脈,延長其使用時間。
(3)若已發(fā)生靜脈炎,應立即停止在此處靜脈注射、輸液,將患肢抬高、制動;局部用50%硫酸鎂濕熱敷,每日2次,每次30 min或用超短波理療,每日1次,每次15~20 min;中藥如意金黃散局部外敷,可清熱、除濕、疏通氣血、止痛、消腫,使用后病人感到清涼、舒適。
(4)如合并全身感染癥狀,按醫(yī)囑給予抗生素治療。